2009年11月11日,淘寶為盤活十一和元旦中間的淡季市場,聯合27家品牌以“光棍節”為名義推出促銷活動,最終,5200萬元的銷售額遠超預期,這也成為雙11的雛形。此后,雙11的銷售記錄持續呈瘋狂增長。但伴隨著電商市場的迅速擴張,“單日促銷”模式逐漸難以承載巨大流量——消費者在1天內來不及細致篩選商品、完成下單,商家也面臨訂單集中爆發的壓力。
從2012年起,雙11活動時間開始向前拉長;2020年,天貓進一步調整活動節奏,首次將會場分為上下兩場:第一場從10月21日開啟預售、11月1-3日支付尾款,第二場覆蓋11月4日至11日,通過“分階段釋放需求”優化體驗。與此同時,其他平臺也積極跟進,在日益激烈的競爭氛圍中,雙11的啟動時間被不斷提前,到2024年,核心平臺的雙11預售已提前至10月14日的晚8點。
2025年的雙11“時間戰”則進一步升級:10月9日,抖音率先上線“抖音商城雙11好物節”,較2024年同期提前4天,同步開放“立減折扣”、“消費券申領”等核心優惠,主打“無需湊單即可享好價”的簡化規則。
對于雙11啟動時間的持續提前,一方面這是平臺對于流量匱乏、獲流程本高昂的市場背景下,一種有效的搶流手段。以今年雙11抖音已經公布的首日數據來看,平臺整體銷售額顯著增長,其中銷售額破億元的品牌數量同比增長800%,超10萬個電商作者銷售額同比增長200%,銷售額破千萬元的單品數量同比增長500%,直觀地傳遞出提前啟動的市場反饋。
另一方面,從本質上而言,雙11的提前是對市場痛點與消費需求的回應。此前,隨著雙11新鮮感消退,疊加復雜的優惠規則、物流擁堵、集中售后等問題,消費者體驗感被大幅削弱,商家也面臨“銷售效果不及預期”的困境,因此“提前啟動”成為平臺搶占市場注意力、鎖定用戶消費預算的重要策略。而2020年起,對雙11周期的拆分規劃,更是在緩解商家倉儲物流壓力的同時,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充足的選購對比時間,與當下趨于理性的消費觀念高度契合。
雙11時間前移但內容空置,引流內容變化不大
從10月9日至15日平臺陸續啟動雙11的這段時間來看,多數平臺雖實現了“時間提前”,但活動內容與高效引流動作并未同步跟進,呈現“時間前置、內容空置”的狀態。
以京東為例,10月9日開啟活動首日,其APP首頁僅有一個內容上相對寬泛的導入欄。
綜合天貓與京東的活動日歷及實際活動內容可見,本輪雙11的“時間前移”更偏向“宣傳期提前”,實質性活動內容與往年相比無明顯創新,且真正的核心活動尚未啟動,導致就目前來看,“時間提前”并未能轉化為“內容升級”或“引流增效”。
變量:美團入局傳聞引關注,即時零售或成新戰場
本輪雙11并非毫無新意,“美團是否參戰”的傳聞持續引發關注,若其入局,即時零售領域或將成為雙11新的競爭戰場。
從行業趨勢來看,即時零售的崛起已成為必然。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孫文凱曾在公開場合指出:“即時零售市場的發展是必然趨勢,是市場、技術和政策三輪驅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在傳統電商模式市場規模逐漸見頂的當下,即時零售已成為各大平臺拓展業務邊界的重要方向,這也為美團參與雙11提供了邏輯支撐。
從618的活動周期看,美團早具備切入雙11即時零售賽道的基礎。依托成熟的外賣業務,美團已構建起規?捎^的閃電倉網絡,且以“高頻快打”的品類運營邏輯,將業務范圍逐步拓展至數碼、家電等小件實物商品的即時配送,在配送效率上顯著優于傳統電商平臺。據2025年3月的網傳數據顯示,2024年美團閃購3C家電訂單量接近京東全站的4成,其中電腦辦公類商品訂單量已超過京東全站,手機通訊類商品訂單量也達到京東全站的4成,可見其在即時零售核心品類中已具備競爭力。
更具信號意義的是,美團在雙11啟動節點的動作——10月9日,也就是傳統電商平臺雙11陸續開幕的首日,美團一如618外賣大戰期間,向每位用戶卡包中贈送免費飲品券,這一行為被解讀為其對雙11流量的主動爭奪,進一步加深了“參戰”猜測。
不過,美團若真以即時零售身份入局,也潛藏著“價格戰加劇”的隱憂。從現有行業數據來看,京東新業務(主要為外賣)2025年上半年經營虧損達147.8億,高額補貼已對平臺利潤形成壓力;若美團再加入優惠大戰,可能引發“超低價引流”的惡性競爭,既可能擠壓中小商家利潤空間,也可能因過度補貼影響行業長期健康發展。
截止到目前為止,美團的主流返利小程序——美團聯盟中,還沒有雙11相關營銷信息。
結語:
2025年雙11的“時間戰”與“內容空窗”并存,平臺們忙著將啟動節點前移,卻未同步填充足夠有新意的活動內容,傳統電商的引流邏輯仍在沿用舊的路徑;而美團入局即時零售的傳聞,則為這場購物季注入了最大變量。
從早年單日狂歡到如今跨月周期,肉眼可見,雙11的活動正在越來越繁復、冗長,不斷消耗著消費者的耐心。但實際效果卻非常一般,各平臺已多年不再公布增長情況。作為全年最大的促銷節點,雙11若想持續激活消費活力,或許需要重新思考“拼時間”的意義——從來不是誰贏得了“時間差”,而是誰能真正留住用戶的信任與選擇。
【潮流家電網版權聲明】:本網站注明轉載的內容均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歡迎提供相關證據,發送郵件至731801816@qq.com,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