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借模糊信息制造恐慌、倒逼即時下單的操作,本質上是利用信息差對用戶進行誘導消費。而這場由營銷噱頭引發的討論,也恰好戳中了當下家電市場的核心問題:作為目前拉動家電消費的關鍵引擎,2026年家電以舊換新國補真的會退場嗎?
延續——政策長效化導向提供支撐
縱觀家電以舊換新補貼政策的構建與成型,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從頂層設計到細則落地的完整推進周期。
2024年2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提出,實行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2024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指出,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實現良性循環,要鼓勵和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
2024年4月,商務部等14部門聯合推出了《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方案明確了消費品以舊換新的重點任務,推動家電以舊換新;推動家裝廚衛“煥新”。
2024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將統籌安排資金用于支持家電以舊換新,包括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等,以確保政策的有效實施。

同時,我們必須特別關注到一些前置政策中的時間節點,2024年3月國務院《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明確“建立長效機制”,且設定“2027年廢舊家電回收量增長30%”的遠期目標,政策跨年度延續具備頂層設計依據。
因而,2026年家電繼續實施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完全合情合理。但為什么到現在為止都沒有關于2026年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的相關消息流出呢?我們以2025年的以舊換新政策為參考——2024年11月19日,國家發改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聞發言人李超表示,將開展“兩新”政策效果評估并總結經驗,同時研究“未來繼續加大支持力度、擴大支持范圍的政策舉措”,待履行程序后公開發布。
直到2025年1月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發布《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才正式確定2025年家電以舊換新國補延續——國補以舊換新不僅會延續,還從補貼范圍、資源分配、補貼流程等多個角度,進行全方位的優化和升級。
由此可見,無論是從政策推進的連貫性、遠期目標的設定,還是官方釋放政策信息的最終時間來看,在2025年10月對2026年家電以舊換新政策走向下定論,為時尚早。
終止——市場價格和拉動效應雙下滑
那么,為什么又有觀點認為以舊換新補貼政策會終止呢?原因則藏在市場表現中。盡管以舊換新國補仍是當前促消費的重要舉措,但其實際撬動效果已逐步顯現邊際遞減,具體表現為市場拉動動能減弱與產品價格結構偏差的雙重壓力。
回溯2024年,國補政策對家電市場的激活作用尤為顯著。在政策刺激下,家電消費實現量額雙升,企業生產與市場熱度同步回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突破萬億元大關,較上年增長12.3%。這一數據不僅超過了2017年9454億元的歷史峰值,還創下全新銷售紀錄,為整個家電市場注入了強而有力的發展勢能。
然而進入2025年,政策的刺激效應已明顯減弱。盡管2025年前三季度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5.3%,冰箱等日用家電零售業銷售收入增幅更高達48.3%,但這種增長更多依賴年初政策加力擴圍的集中釋放,后續增速已呈現疲態。據奧維云網數據,2025年7-8月家電全渠道零售額同比增幅已大幅收窄至7%。并且,奧維運網進一步預測,2025年9-12月整體家電市場零售額將下滑15%以上,市場或再度面臨階段性承壓,政策對消費的持續拉動能力遭遇考驗。
與此同時,家電產品價格體系也出現偏差,逐步偏離政策初衷。與政策初期部分企業試圖套取補貼不同,2025年企業更多陷入自主降價的價格競爭——十一期間第三輪國補發放時,部分地區將補貼申領時間限定在早8-10點且當日有效,這與多數商品“0點搶購”的低價節點沖突,導致消費者難以同時享受“低價+國補”雙重優惠。在此背景下,購物類營銷號推送家電優惠時,常特別標注“低于國補價”,本質是企業或平臺通過自主補貼彌補國補限制帶來的價格差,而這與國補“優化產品結構、引導合理定價”的初始思路已背道而馳。
而這種價格戰的競爭,在雙11期間甚至已經完全“明牌”。以京東為例,其推出的“買貴10倍賠”保障政策(覆蓋海爾、海信、美的等頭部品牌,10月14日20點至11月11日24點生效),不僅承諾消費者可申請最高10倍差價賠付,還疊加價;顒,但實質卻是平臺與企業以更激進的價格競爭搶占市場。
當國補間接淪為價格戰的輔助工具,其原本激活合理消費、推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價值被削弱,也讓部分人開始質疑:以舊換新補貼是否仍有持續存在的必要,是否反倒會加劇價格戰。
變動——或從“普惠”升級至“精準”
從政策頂層設計的延續性與行業發展需求來看,若2026年家電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得以保留,大概率不會完全延續此前“廣覆蓋、低門檻”的普惠模式,而是可能轉向更具針對性的“精準化”方向調整,核心體現在兩大維度的優化上。
一方面,補貼產品品類將迎來調整,從“全面覆蓋”轉向“聚焦品需”。此前政策對家電品類的補貼范圍較廣,雖能最大化激活消費,但也存在資源分散、部分剛需品類占用補貼額度的問題。2026年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如果延續,或許將進一步收縮補貼品類邊界,優先保留品需品類的家電商品——以提升用戶生活品質為出發點的品類,以此探索對市場空白或低覆蓋的潛力品類(如適老化家電、小型智能廚電等)的補貼支持,讓補貼資源更精準地匹配消費痛點與產業短板,創造出全新的品類需求。
另一方面,補貼使用的價格段將有所調整,更注重“支撐產業升級”。過去部分低價基礎款家電可享受全額比例補貼,雖降低了消費門檻,但對行業高端化、智能化轉型的拉動作用有限。2026年或針對不同價格段產品設置差異化補貼比例:對單價較高但技術含量足、符合未來趨勢的中高端產品(如搭載AI交互的大家電、高能效綠色產品)提高補貼比例,對基礎功能款產品適當降低補貼力度,通過價格杠桿引導消費升級。
總體而言,這兩大調整的核心邏輯一致:以精準補貼為抓手,既引導消費者選擇更高品質、更優性能的產品,更可以倒逼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聚焦高附加值賽道,最終推動整個家電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實現“以補貼促升級”的政策目標。
結語:
截至目前為止,2026年家電以舊換新政策是否延續仍無確切消息,全行業依舊在觀望。也有不少企業已搶先行動:有的壓低價格以價換量,試圖搶占疑似的最后一波政策紅利;有的則繞開補貼,單純靠低價搶奪市場份額,但兩種路徑都已經非常的不健康,對整個行業環境有害無利。
而政策究竟是會延續呢?無論是因為長效機制托底的延續,還是拉動效應下滑的終止,亦或是貼合市場環境的變動,三者均有充分的支撐。對企業而言,既需備好應對價格戰的策略,也不該放棄高端市場,保護高端線的利潤空間,畢竟高端賽道仍是長期競爭力所在。
【潮流家電網版權聲明】:本網站注明轉載的內容均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歡迎提供相關證據,發送郵件至731801816@qq.com,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