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三月格力正式推出晶弘這一空調子品牌以來,從最初試水到如今“小涼神”的快速落地,其產品定位清晰鎖定中低端市場,與格力主品牌形成有效互補,意圖覆蓋更廣泛的價格敏感型消費群體。至此,包括美的旗下的華凌、海爾的Leader,以及奧克斯針對線上推出的AUFIT等品牌在內,國內主流空調企業基本完成在子品牌領域的戰略落子,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副牌軍團”。目前這些子品牌所推出的1.5匹一級能效變頻空調,普遍定價已壓進2000元大關,而在國補加持后,部分型號的到手價甚至下探至1500元左右,性價比極為突出。
頭部企業布局子品牌,實質上是在不損傷主品牌價值的前提下,以更加靈活主動的姿態參與中低端市場競爭,應對行業愈演愈烈的“價格內卷”。從積極的一面看,這種“主品牌向上、子品牌向下”的雙軌策略,確實為頭部企業帶來了顯著優勢。它們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研發、供應鏈、規;a及售后服務網絡上的深厚積累,賦予子品牌遠超普通中小品牌的產品競爭力。例如,晶弘“小涼神”雖然價格親民,卻依然能承諾六年包修,這背后正是格力遍布全國的售后體系在提供支撐,這是相當一部分中小尾部品牌難以企及的。
那么,當美的華凌、海爾Leader、格力晶弘這些“名門之后”集體發力性價比市場,會對空調市場帶來哪些沖擊呢?首先受到直接沖擊的,或許是以小米為代表的、依靠互聯網模式與高性價比起家的品牌。事實上,在今年空前內卷的行業環境下,主流空調品牌價格廝殺頻頻刷新歷史冰點,就有某頭部企業向中國家電網指出,“小米今年壓力會比去年大一些,尤其二季度同比去年大概率下滑”。
自入局空調市場以來,小米憑借其生態鏈優勢和初入市場時的價格利器一度在線上渠道快速攻城略地。然而,當格力、美的等巨頭愿意在同等甚至更低的價位上,提供技術更成熟、品質更穩定、售后更完備的產品時,小米在品牌公信力、核心技術積淀與線下服務網絡方面的短板便暴露出來。頭部品牌的子品牌策略,實質上是在用其最擅長的“規模戰”與“體系戰”,去迎擊互聯網品牌的“流量戰”與“話題戰”,這無疑將極大擠壓后者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不僅如此,這場由行業巨頭主導的“降維打擊”,對眾多二三線空調品牌及區域性中小制造企業而言,更是一場嚴峻的生存考驗。在以往,這些企業尚能依靠價格優勢在特定區域或下沉市場獲得一席之地。但現在,面對擁有強大母品牌背書、具備成本控制能力和可靠品質保障的“華凌們”,它們原有的性價比優勢正在迅速消失。消費者在相近的價位上,顯然更傾向于選擇背后站著美的、格力、海爾的子品牌。這種競爭格局的演變,將極大地加速空調行業的市場出清與品牌淘汰進程,推動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資源向頭部企業靠攏的趨勢將更加明顯。
從積極層面來看,這有利于結束市場無序低價競爭的混亂局面,促進行業走向更加健康、規范的發展軌道。但長期而言,市場的健康與活力,仍需依賴于良性的競爭生態、持續的技術創新與多元的價值創造,避免陷入唯價格論的單一維度廝殺。對于所有市場參與者而言,如何在規模、利潤與品牌價值之間取得精妙平衡,將是貫穿未來數年發展的核心命題。
【潮流家電網版權聲明】:本網站注明轉載的內容均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歡迎提供相關證據,發送郵件至731801816@qq.com,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